“近70位代表委员为学前教育建言献策”报道追踪◀
今年深圳两会上,学前教育是热点话题,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。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教育财政支出将增长25%,在资金、土地、人才等方面优先保障;新增新型公办幼儿园150所、普惠性幼儿园50所;加强幼儿园管理,开展幼儿园托底改薄专项行动,改善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;还将向约3万名幼儿园保教人员发放长期从教津贴。这些利好信号直击当前深圳学前教育的痛点。针对市政府工作报告,有代表和委员建议,可将22所市属公办幼儿园收回,并收回340多所政府产权幼儿园,加快新型公办幼儿园的建设。
采写:向雨航 叶淑萍 穆玉洁 祁觊
统筹:向雨航
“以区为责任主体推进新型公办园建设”
新型公办幼儿园和现有的公办幼儿园有哪些不同?深圳将怎么建?据了解,深圳市教育部门正在制定详细的方案。
在市政协委员王翔、邓少勇等人看来,新型公办园就是“以事定费”,由财政资金投资,实施按需设岗、按岗定薪的制度,保障人员、公用及修缮经费。这需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协商和落实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,制定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,规范园舍建筑管理,加速建设政府产权的配套幼儿园。
王翔还建议将22所市属公办园收回教育部门,原有公办园转为新型公办幼儿园,在薪酬待遇和养老制度上与公办小学相同,确保“老人老办法”政策落实到位。市人大代表杨瑞也有同样的看法,“市属公办园全都交给深投控管理,在教育财政投入较少的情况下,教育的预算执行率一直较低。”在她看来,学前教育的很多问题都是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,收回市属公办园产权后,政府对学前教育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扶持,也可强化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。
“未来3年,将公办园比例提高到30%以上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这是新型公办园建设的难点。”王翔建议收回政府产权的配套幼儿园转为新型公办园。“目前全市公办园只有62所,可收回的政府产权幼儿园也只有340多所,可以市政府名义、以区政府为责任主体,强力推进新型公办园建设。”
“确保补贴经费真正落在孩子和老师身上”
为了推进和落实新型幼儿园的举办和创建,邓少勇等委员还建议尽快实现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。“要从法律上确保学前教育的地位,确保政府的投入,确保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。要完善学前教育制度建设,使政府相关部门权责清晰,实施有效管理。在《深圳市学前教育管理暂行办法》的基础上,制定《新型公办幼儿园管理和运行办法》并出台规范性的政策文件,明确新型公办园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,拓宽新型公办园建设路径,采取多种形式举办新型公办园。”
也有代表表示,要满足市民对优质幼儿园的需求,只靠政府推进新型公办园的建设“杯水车薪”,所以要“双管齐下”。“一方面加大公办幼儿园的建设;另一方面还要对普惠性幼儿园加大帮扶力度——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,还是在经费投入上。”深圳市人大代表、宝安区教育局传播中心主任张路玉说。
张路玉认为,提升民办园质量,关键是加强师资,保障幼教老师的薪资待遇。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待遇,可以参照公办幼儿园或者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待遇,出台民办幼儿园工资和从教津贴指导标准。此外,她还强调,“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补贴的经费是不是落在实处,是不是落在孩子和老师身上,政府尤其要加强监管。”
■观点
新型公办园要融合公办园民办园长处
与一些城市扩大公办园比例的路径不同,深圳选择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优质发展的路径。所谓的普惠幼儿园,即“面向大众、收费较低、保育质量有保障的幼儿园”,2017年的相关数据显示,深圳普惠性幼儿园占深圳幼儿园总数已超六成。
“普惠性幼儿园解决了市民价格方面的诉求,但现在还要解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需求。”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副主任陆克俭说。如何提高质量?主要靠体制。“公办园体制管理规范,老师待遇相对较高,师资严格且稳定,质量能得到保障。而民办园给了补助,质量提高仍不明显。”
在他看来,今年深圳将新增150所新型公办幼儿园,这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好事,但是新型公办园能否带来质量的提升就需要政策落到实处。“公办园和民办园各有优势,比如民办园在采购上更迅速,服务家长的意识更敏锐,比公办园做得要好一些,但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。”陆克俭说,如果深圳的新型公办幼儿园能够把两者的长处结合,将开创一种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模式。
对于新型公办幼儿园的发展,陆克俭希望深圳能走得稳一点,不要为了急于达到公办园30%的目标,所有的新型公办幼儿园都“一刀切”,而应该进行试点,探索多种新型公办幼儿园的办学模式。“并不一定都是公办园就是好的,有的公办园还不如民办园。”陆克俭说,要通过试点结合两者的优点,再进行推广。
深圳市教科院学前教育教研员刘华也表示,深圳今年如何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,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细则。对于深圳学前教育的发展,他建议,一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需要有一个指标来考量,比如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、政府和老百姓的分担比等,“政府有投入是一个方面,关键是要投入到什么地步。”二是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应看短板。2016年6月,新修订的《教育法》进一步明确,“要加快普及学前教育,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。”刘华说,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是政府,不只是公办园才是公共服务,民办园也是,政府分担责任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城市公共服务水平,“政府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条件不好的民办园上,加大投入补短板,示范园建得太多,短板还是存在的。政府应该兜底,让更多孩子能得到基本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。”
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方面,刘华认为相关部门要转变质量观念和管理方式。“目前幼儿园质量等级评估方式是评优评先,条件不好的幼儿园在评优评先中没有优势,得不到奖励就得不到资助,穷的更穷。等级评估没有解决问题,应该调整为质量监测,就像体检一样,发现幼儿园的问题,并及时补短板解决。”刘华说,另外一方面,对幼儿园的管理要更公开透明,管理制度要更加具体明确,幼儿园的信息要全部公开,包括老师的学历、经费使用情况等,尤其是公办园更要公开。